【大米缸計畫 台灣米。善動力】展 為何而展?

「大米缸計畫。台灣米 善動力」展於已告一段落,去年十一月,花蓮展首次在富里登場,今年一月再次於台中呈現,往返兩個地點距離400多公里,甚至比台灣南北總長394公里更遠。

 很神奇的是,某些地方會讓你覺得既遠、又近,因為你真的很喜歡那個地方的人、事、物、生活態度和風景,花東之於我們,就是這樣的地方。

花蓮和台中是對大米缸計畫影響至深的兩處「故鄉」,一個是米的耕作生長收成之地,另一個則是計畫雛形長成、開始運作的地方,所以,為什麼要辦展覽?為什麼是現在辦?辦在哪裡?展覽對大米缸計畫來說,代表什麼?這些脈絡,都想在展覽告一段落時,抓緊時間,如實紀錄。

展前展中展後,我們持續自問,為何而展?

大米缸計畫需要支持,然而,理解是一種支持、實際加入是一種支持,願意分享也是一種支持,各式不同的支持,都根基於同種前提:被看見。

展覽是一種全然開放的資訊接收方式,將理解的權利,全權交還給觀展者,「大米缸計畫。台灣米 善動力」展,無論在花蓮富里或台中喜豐香1985場都極盡可能地利用空間的現地原貌,透過企劃力,將計畫精神全面呈現在展覽之中,為大米缸計畫找到更多被看見的機會。

這是兩場非常誠實的展覽,沒有形而上的語言,如果要為展覽的內容定義及分類,我們想那會是「生活」。許多人的生活選擇不只影響了自己,更影響了別人,而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那個被影響、被照拂、卻不自覺的「別人」。

 

跨界不是鋪張的製造聲響,而是長久細膩累積的「相互支持」。

想被看見,就必須突破產業圈與生活圈的侷限性,嘗試跨界的過程中,我們扎實體認到,跨界並不只是兩個品牌標誌在版面上比肩相鄰如此簡單,品牌就像人,有自己的聲調與樣貌,有自己的執著性格和專長,也有自己的同溫層,兩個品牌的相遇,就像兩個人試著由陌生人變成好朋友的過程,從好奇到理解,由理解到認同,在對方的自述裡聽見自己的故事,在想法交換的時刻發現彼此都認同的價值。

跨界對大米缸計畫而言,意圖不在鋪張地製造聲響,我們尋求長久而細膩,能夠累積的「相互支持」,非常感謝喜豐香1985願意與大米缸計畫一起進行雙品牌聯合策展,無論是生產者、公益單位或是所有支持者,所有得來不易的願意,都是支持大米缸計畫依循節奏,帶著很多信任與期待,穩健前行的力量。

想像到實踐沒有捷徑,親自去做才有更多可能。

「腦袋想不到的,讓身體去跟上。」策展的過程中,這句話不時浮現腦海。

幸運的我們,有機會因為執行大米缸計畫密集往返東部與西部,品牌及企劃的工作範圍對我們而言全然開放,更多身體力行取代了紙上想像,雙手離開電腦鍵盤,下一秒拿的可能是鐵鎚、電鑽或是鑽進田裡鏟土扛土;雙腳離開辦公室及會議室,緊接著可能在木梯的頂端接電話,或在鐵軌規律的節奏聲中處理文件,企劃是從想像到實踐的過程,堅持親自去做,因為不願意遺漏任何讓大米缸計畫更好的可能,做中學習、與時偕行,大米缸計畫是我們生命中的禮物,希望也成為你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