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米」的旅程:普橘島的深耕之道
在Gamania 橘子集團的總部裡,有一個讓所有橘人引以為豪的地方——普橘島(Gama Island)。它不僅僅是一間員工餐廳,更是一個以食物為媒介,傳遞企業文化與永續理念的多元平台。而這次的故事,從一顆小小的米粒開始。
2024年6月,普橘島悄悄換了一批大米缸合作農友的有機米,餐廳的主廚與管理團隊只做了一件事——聽土地的聲音。沒有大張旗鼓地宣傳,只是默默地把它放到每一份餐盤裡。兩週後,員工間悄悄地流傳開來:「這米好像特別好吃。」這些評價讓普橘島的團隊既驚喜又欣慰。原來,當地小農的用心,已透過這一粒粒晶瑩的米粒,與員工們建立了情感連結。
初次邂逅:與大米缸的合作
「大米缸」是台灣專注於推廣優質在地米的非營利組織,致力於媒合小農與消費者,強調友善環境的種植方式,確保每一粒米都承載土地的溫度與農夫的汗水。這次合作,是普橘島首次與大米缸攜手,也是普橘島第一次嘗試深入接觸稻米的食農教育。
最初接觸大米缸,是源於採購有機米進到員工餐廳使用,爾後再了解大米缸的理念與稻米知識後,決定倆倆合作規劃一個給橘人們的米食食農教育,讓大家認識台灣米外,也感受到普橘島從米這個最基本的主食開始,都十分用心在實踐支持在地與環境友善的故事。這場品米會我們邀請了台中改良場米食實驗室的研究員李誠紘,帶著大家用科學品米的方法品嚐了現行員工餐廳有供應的台梗9號米、高雄147號米、台南16號米,讓大家透過品鑑知道一碗白飯,有多種感官的品評標準,以及其背後包含了氣候、土壤與人之間的緊密聯繫。
餐桌上的遊戲精神
在普橘島,員工們對每週的菜單充滿期待,因為這裡的美食不僅僅是「吃」的體驗,更是一場生活中的「遊戲」。一早,餐廳的專屬APP會更新限量餐點資訊,而熱門的私廚設計菜色幾乎在9點半開放預訂後數秒內被搶購一空。有員工戲稱:「這裡的搶餐比打遊戲還刺激!」
希望讓員工感受到遊戲化的生活方式,甚至把這樣的精神融入用餐過程。例如,餐廳每月都會根據不同的主題推出特色料理,從看似簡單的「湯」到考驗廚藝的「台灣經典菜」,每一道菜都像是一次冒險——一場對飲食文化的探索之旅。
食材的旅程:從田野到餐桌
與小農的合作模式,成為普橘島實現ESG理念的重要一環。從雞蛋到蔬菜,甚至每月的fine dining晚宴,餐廳都盡量選用在地食材,讓員工在用餐時,也能感受到來自台灣土地的溫度。
普橘島不僅是員工餐廳,更是一個多功能的文化交流場域。每月舉辦的「客座/作 Guests House」私廚專案,將fine dining的體驗帶入企業文化中。每一場晚宴僅限25位參與,橘人(橘子集團員工)可以用不到市價一半的價格,邀請朋友或外賓共襄盛舉。
此外,普橘島的Karen及團隊也在規劃更多面向未來的活動,例如小農市集、食農講座,甚至直接將農產品引入餐廳販售。近期推出的有機雞蛋與高雄米,幾乎一上架就被員工搶購一空。這種「由食物延伸的文化交流」,成為普橘島的重要特色。
ESG:從理念到實踐
普橘島的每一個選擇,都在默默踐行ESG的核心價值。從餐具的循環使用,到小農的合作模式,再到餐點中的蔬食比例,每一步都展現了企業對永續發展的承諾。ESG不是口號,而是每一天的選擇。
更令人驚嘆的是,這樣的永續行動,其實早在ESG成為全球趨勢之前就已經開始。20年前就已經在想,怎麼讓員工吃得好、活得更幸福。那時候,CSR還沒有進入台灣企業的視野,但橘子集團執行長Albert知道,這是他們該做的事。
傳承與創新:橘子的未來
今年是橘子集團的30週年,也是普橘島邁向下一個階段的起點。團隊正在計劃引進更多台灣特有的農產副產品,並希望定期舉辦與食材相關的活動,讓更多員工了解食物的珍貴與背後的故事。
普橘島的故事,從未停下腳步。它不僅是一間餐廳,更是橘子文化的縮影。每一粒米、每一道菜,都承載著對土地的尊重與對未來的承諾。這樣的普橘島,不僅是橘人的驕傲,也成為其他企業競相學習的榜樣。
未來,普橘島的餐桌上,還會有更多令人驚喜的故事。而每一位橘人,都將是這場美食旅程的見證者與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