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當然是開心,每個老人家也都希望孩子在身邊,但是他對這個田比較不熟,我們要帶著他做。他也很認真地學,到最近,不錯,可以我放手給他自己做。」-天賜糧源 鄧爸
鄧爸不笑的時候,看起來有點嚴肅,但一聊到做有機米的心路歷程,立刻手舞足蹈地比劃了起來,「要三年有機轉型期,驗土驗水,前幾年在米廠一直沒有加入,後來到天賜糧源這邊再三年,我的轉型期轉了六年,一般來說都三年。」提到當初轉型的過程,鄧爸不禁侃侃而談「一般來說,有機產量比慣行少大概一成至一成半,比傳統米要增加兩倍的工作時間。第一個,要砍草,不可以用殺草劑,全部手工拔草,像打田請別人來打,如果沒有打平,水一退,比較高的地方就會長草,那就要手工拔,再等二十天,二十天之後,稻子這麼高了,水才可以淹過草,草才不會發。」
有機轉型期對於農夫來說是最難熬的一段時間,由傳統米轉作有機,產量勢必減少,而工時卻大大增加,雖然有些農夫本就不使用化學農藥,轉型期仍是取得有機驗證前的必經之路,仍須等過這段時間,才能獲得正式的有機驗證,轉型期,可以說是做有機入門的第一哩路。
我們問鄧爸,這二十天是不是稻子最關鍵的時刻,「這二十天每天都要巡,每天都要『挲草』,用腳,不然就要跪下去,鄧爸我不行彎腰,七十歲了。不能懶惰,每天要去看,水要顧好,每天要補,拿一根針插在田裡看高度,每天要補水,二十天之後,稻子比較高,水淹滿,就比較放心。」二十天之後呢?並不是一路輕鬆到收割喔!「二十天後,工作又來了,要處理田埂,沒處理乾淨就會有木瓜蟲啊…如果你除乾淨就比較不會了。」
聊到一半,鄧爸的兒子剛結束田裡的農事工作,加入了我們,「我大學後就一直在富里,本來是一直當服務業,在鄉公所,後來蠻習慣做田的生活。」鄧先生說道,「種田就是,做多做少都是自己知道,就是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一開始也沒想這麼多,後來就是,慢慢地找,因為留下來,慢慢摸索。」
即使在工作機會密集的城市,要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也實屬不易,對花東子弟而言,想在孕育自己成長的家鄉找到一個喜歡、又能支持生活的工作,更不容易,近年來與「返鄉青年」相關的新聞時有所聞,比起乍現的關注,許多農村子弟的心願更為純粹,在適合種植的土地從事耕種,耕種對土地及人都好的作物;在應該陪伴的時間點回家,好好生活,陪伴家人。
「開心當然是開心,每個老人家也都希望孩子在身邊,但是他對這個田比較不熟,我們要帶著他做。他也很認真地學,到最近,不錯,可以我放手給他自己做。」提到兒子接手有機稻田的情況,鄧爸露出一絲驕傲神情。
一般人的起居是跟著日曆走的,勞動與休息,大抵隨著日曆上的黑紅而行;而農夫的日曆是跟著心走的,心牽掛著田裡的稻子,日日夜夜、月月年年,行走坐臥間沒有完全放下的時刻,務農,可說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沒有放假的工作。
聊起大米缸計畫跟受助單位的長期連結,鄧爸十分認同,「我在家扶中心當志工,當了八年。」雖說務農是極其忙碌的工作,鄧爸還是抽出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以前在當志工時候也曾幫中心送過米,一次送也不要送太多,一小包,譬如一個月兩個老人家,可以算,一斤米大概是九碗飯,先算好才不會浪費。」
「一群樂天知命的小農大集合。」
初識認識天賜糧源時,某張文宣上這樣寫著,「樂天知命」四個字雖然說的輕巧,真正面對每位農夫的時候,感動卻深,明知需要花費很多力氣去做的事情,卻還是執著地去做,耕種如此,從事有機耕種更是如此,「做有機,對大家都好,為什麼不做?」當我們問鄧爸為什麼做有機的時候,他大笑著回答,我們也與他一同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