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學校不會教的買菜學,走訪新竹在地物產!
「這些學員多半都曾經歷原生家庭的疏忽、家暴,甚至遺棄,往往在台灣各地的安置機構移轉,甚至有一位僅僅十一歲,就曾換過七個照顧者,我們不希望他們對新竹的印象,只有這些。」對游思瑩主理人來說,這不只是一門學校不會教的食農課,更像給男孩們的一場戶外教學,學著藉由食物來認識土地。
因此課程中,不只實地拜訪新竹永盛米粉,了解新竹的獨特風土環境是如何孕育米粉產業,也打開身體五感,完成曬米粉的手作體驗。當男孩們踏入如烤箱般的曬米粉空間,大喊好熱且克制想逃跑的衝動之餘,流出身體的是大汗淋漓,留在身體的卻是對食物的尊重,了解一切得來不易。
曬完米粉,則跟隨慕慕老師腳步,走進北埔農民直銷站,展開一趟買菜之旅!面對著各式在地菜種、五花八門菜價,求生之道不只在於如何用有限金錢買到充足食物,更在於學會共享精神,不能只選自己愛吃的、不能只煮自己喜歡的,既要彼此協調、相互討論,保持公平性。
藍天家園園長就分享:「走進農會直銷站後,大家逛完一圈,發現手邊只有四百塊,就會思考什麼東西是最便宜又吃得飽的。如此一來,他們就有現實感,會去思考怎麼去規劃財務,而且慕慕老師也一直溝通一件事情,就是資源共享。這是他們之前完全沒有的概念,大家都只會想到一組只有四百塊,怎麼可能買齊所有東西,但當提出互助共享的可能後,我發現他們開始出現協調的行動,不只對理財開始有概念,也懂得跟別組互動、連結資源,這是很重要的。」因而,買菜不只是買菜,除了認識在地當季食物外,更關乎團隊與彼此。
實踐做中學精神!自己下廚,人人都是特級廚師!
下廚考驗男孩們創意,也考驗家園的放手程度!如慕慕老師所說,「學料理就像在打怪!必須藉由一次次試口味的試錯過程來不斷調整,才能找到想要的口味,所以這次走錯了沒關係,下次我們就知道了!」下廚,這門課表上不曾出現過的學問,卻是我們往後餘生的日常課題,儘管家園老師們止不住緊張,男孩們卻從「做」中學會「試錯」,一步步邁向成為特級廚師之路。
游思瑩主理人說:「這些食物原本引起不了他們的注意,但因為食材是他買的、料理是他做的,就會慢慢與這些食物產生連結,在過程中對食物更感興趣。如果沒有創造出這樣的脈絡,讓他們設身處地去體驗跟感受,那課本或教室裡的知識依然與我無關。」當看著男孩們拿著自己剛煮好的料理四處分享,我們相信那是一種來自勞動後的自信,也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展現,更找到了食物與自己的關係。
「帶他們看見真實生活的樣貌!
一起為成年做準備!是最大的收穫!」
歷經長達兩、三個月的密集討論與籌備,大米缸終於為藍天家園的男孩們,留下了一個不一樣的夏日回憶,更期待牽起他們與土地、食物的關係。
有些想法自然也在園長心裡頭,慢慢發酵。「讓我的這群孩子自己走進農民直銷站買菜,學習到的就是『看見現實』。他們一開始進去會發下豪語,跟朋友說想要什麼我來罩,但後來發現自己好像都罩不住,雖然有點漏氣,但他們會發現原來肉不便宜、菜不便宜,當現實降臨在他們面前,他們才會長大,才會知道這些跟自己有關,才會開始思考這些課題。而關於共享精神,我一直跟孩子們說,以後你們離開機構,是不會有人幫助你的,只有你們可以互相支持。」
負責帶領買菜與料理的慕慕老師也分享,「有位同學告訴我,四百塊之能夠煮一餐,其實是因為我們用的場地、器具、調味料,甚至米食,都已經有人為我們準備好了,如果全都要自己買,那就不可能了。這讓我很感動,單單學習買菜的過程,就讓這位國中年紀的小男生學會反思,學會一切不是理所當然,能更珍惜日常的所有資源。」
看來教育不一定得在教室發生,配合著藍天家園提出的自立生活目標,一次食農課程,男孩們親自走下田埂、親自踏上廚灶。最後,園長問男孩們,「你們喜歡自己煮的食物嗎?」「喜歡!」「那下次還要自己煮嗎?」「好!」這就是對於食農教育者的最大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