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條回家生活的路-「大米缸計畫」-吃同一鍋米,我們都是一家人!
大米缸計畫-吃同一鍋米,我們都是一家人!
好的心念就像漣漪一樣,一圈帶出一圈,如果沒有邊界,漣漪就會一直擴散出去。兩個理念相近的年輕人在2018年推出了大米缸計畫,用花蓮富里當地的米,串起推動者、生產者及受助者,用善意的漣漪支持彼此與環境,畢竟廣義來說,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一家人。
回到花蓮富里經營天賜糧源有機農業十年的鍾雨恩,在2017年認識了裏物文化的徐郁政;一個是致力於農業、社區與環境共好的產銷合作社,一個是期待透過品牌整合與企劃,為台灣覓尋共好運行未來的品牌公司。這兩股心念的相遇,促使大米缸計畫的誕生,以吃一鍋飯的概念,串起一個大家庭,裏面的人也許一開始彼此並不認識,但隨著一碗一碗熱騰騰的飯,卻默默的守護了彼此。
有利共享、有難同當的農村大家庭
天賜糧源從7個人,10公頃土地開始做起,幾年下來已聚集了42個人,82公頃的有機稻田。在這個農村大家庭,他們相互支持,管理、守護著富里美人山下的田間稻浪和生態,用長期的時間證明,有機農業可以照顧好家庭、消費者,也可以照顧好社區。
對鍾雨恩來說,農業是可以與環境、居民、消費者共好的社會企業,品牌機制的建立及每一位消費者的支持,都是讓農民可以專心照顧好田間作物的力量,而這份力量會幫我們守護好這片生機盎然的大地,讓人隨時可以回來休息充電。在農友們的支持下,這裡除了農村小旅行,在天賜糧源門前草皮舉辦的「穀稻秋聲」農村音樂市集,已成為花蓮南區的年度盛會,年年吸引各地遊客來訪。
這麼努力向外介紹富里,是因為看出農村人口老化的隱憂,如何吸引更多年輕人願意回鄉,讓長者日後可以在組織內教導年輕人耕種,或是擔任其他工作,讓天賜糧源也可以提供社會福利的功能,這是鍾雨恩和農友們的長期目標。
大米缸計畫啟動更大的善循環
走過品牌建立的艱辛,鍾雨恩奔波於生產端和行銷端,他情願走得慢,但要走得踏實,稻米品質的穩定、農友心念間的理解支持是他心中最大的力量。這時,裏物文化的徐郁政帶著大米缸計畫的構想出現,兩個人才談了幾次就決定合作了。雖然目前大米缸計畫的米訂單,只佔了天賜糧源總出貨量的一成,但他們看好的是未來的影響力,是善意念的循環和逐漸擴大,是這份計畫只有啟動,沒有結束。
在裏物文化眼中,這些農民是快時代裡的憨慢人,承擔有機的風險,出產安全美味的稻米,是環境永續中正直的守護者。他們喊出”吃飯是一種選擇,善良也是。”
他們牽起重視品牌價值與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加入,成為計畫的推動者,並針對每位推動者的企業文化及需求,設計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大米缸或小米缸,用來幫助他們想幫助的受助單位。
同時也串起與嘖嘖募資平台的合作,讓個人或家庭也可以透過訂閱的方案,自己可以吃到新鮮好米,也能讓大米缸計畫合作的受助者吃到好米。不論是大米缸或是小米缸,從構想、設計到執行細節,都是以”需要”為出發點,每月新鮮適時適量的提供,剛剛好不浪費,而且穩定支持,是一份對土地與彼此在乎的、用心的禮文化的延伸。
產地辦桌,一起吃飯
目前大米缸計畫推動者有探索廣告、京懋建設、大硯建築、承山幼兒園、新創開廣告、美居建設、中悦建設機構、小艾策略行銷及嘖嘖297人次的支持者;生產者是天賜糧源,計畫受助單位有基督教門諾會花蓮善牧中心及屏東伯大尼之家。
身為計畫整合者的裏物文化,本著初心堅持米缸資訊要公開透明,也帶人親自到田間認識農民,感受土地的美好,去年還邀請了計畫中的生產者、受助者、推動者一起到富里,在風吹動飽滿稻穗的沙沙聲中,肩並肩的一起吃飯,就像家人、朋友相聚。
大米缸計畫並不是一個”救急”的計畫,捐助也不只是單向的施與受,而是讓捐助、購買、食用都進入善意循環的相互串連,是大家可以坐在一起吃飯的關係。在飯桌上,可以聽到農民的用心與苦惱,可以聽到企業怎麼將大米缸化為一個個小米缸推廣出去,聽到每家餐桌上孩子說好吃的回饋,聽到公益單位不用擔心突增的捐助米糧存放問題,可以安心吃到新鮮好米的愉悅。
未來大米缸計畫要建置一個完善的全互動式網站,讓更多人可以透過簡單的方式進行捐助,可以隨時查詢計畫進度及捐助狀況或農作現況,讓彼此間距離雖遠,但心很近。也希望可以建置大米缸計畫媒合機制,用計畫支持農夫進修有機技術,同時協助弱勢族群工作媒合。這是一條長期、穩定支持的道路,而且將會越走越美。
・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