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農村:農村創生指南針》系列倡議活動工作坊紀實

九月的第三個週六,裏物文化前往台北參與了一場特別的工作坊,並擔任議題分享人,以「大米缸計畫」為主軸,與現場數十組台灣優質創生團隊及資深業師進行分享與交流。

來自不同領域與地區的我們,都在做關於未來的事。

現場創生團隊,主要由關注永續發展的鴻海教育基金會、永齡慈善教育基金會,以及華文界最具影響力的社會企業平台社企流,由全台近百組農村創生團隊名單中邀請而至,討論議題面向橫跨農產加值、在地品牌發展、產銷通路與永續農產品策略及永續旅遊發展等,即使面向多元,每個團隊仍脫離不開「永續、串聯、創新」三組關鍵字,這也是《明日農村:農村創生指南針》系列倡議活動中鎖定的三大關鍵力。

 

當重視「價值」的人們相遇。

無論是以地方文化為基礎,透過提供深度旅遊體驗,吸引重視價值的旅人,並將深度文化導覽商業模式化的「島內散步」;深耕傳統藺草編織工藝,復育友善藺草田,改善年長工藝師的就業環境同時培育更多藺編職人,串起整個新藺草產業鏈的「藺子」…當天我們遇見許多與大米缸計畫相同,都將「價值」視作必備存在,都是以「人」為根本核心做思考的團隊。

永續是目標,明日仍未來,我們所能努力的是每個現在。

發展在地品牌時面臨的挑戰是什麼?推廣一個永續計畫,又有什麼樣的應對策略?工作坊中,我們以「大米缸計畫」為主軸,分享目前大米缸計畫啟動一年多,我們實際遇見的最大困境與應對策略。

我們將大米缸計畫視為一件快樂的事,但執行中也必定遇到難題,包含如何向內對外凝練對品牌理念的認同,同樣一個畫面、一段文字與一件事,被分享與傳遞時,如何達到我們理想中的最高心理價值?關於人與團隊,如同工作坊中某位夥伴提到:「與品牌理念相同的人才,對於品牌不一定是對的人。」但若非真心地願意,又如何在接踵而來的每個細微選擇取捨中,選擇最趨近於共同目標的決定?唯有做這件事的每個人,做選擇的邏輯漸趨相同,此時,一種新的價值觀才能產生,「我們一直努力於,讓『大米缸計畫-吃飯是一件善良的事情』這個概念與模式,成為理所當然的事。」理所當然的背後,需要有力的價值觀支持,透過信任與認同的累積,大米缸計畫能儘早成為更多人「理所當然」的選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