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幫助他人」為第一優先的商業模式。
大米缸計畫合作紀錄片導演 吳政豪 篇三

閱讀更多:

用紀錄片的眼睛,看每個真實作為。-大米缸計畫合作紀錄片導演 吳政豪 篇一

紀錄片導演,是各角色的「中間人」。-大米缸計畫合作紀錄片導演 吳政豪 篇二

擔任裏物文化品牌營運經理的郁政,給了一段循序漸進的完整回覆,「設定出發點的時候,老闆其實給了兩個任務,第一個叫做,要幫助人,而且是一個長期性的計畫;第二個概念就是,要能夠自己存活下來,現在一部分資金的確是來自我們的母公司,其實我們也一直朝向永續的方向努力,而不是靠單一企業的支持,所以我們在設計模式的過程裡面有很多思考。」

如果要用一句話說明大米缸計畫,我們經常說,大米缸計畫其實就是一個商業模式,「我們也一直跟很多企業支持者說,我們不是公益單位,我們在做的是一個商業模式,但這個商業模式,不是以『商業』為第一優先,而是以『幫助他人』為第一優先,所以很多人會說我們瘋了,是因為這個原因,因為做這件事情,不會讓你賺到很多錢,但是可以讓很多人吃到飯,我覺得,我們的思維多了這個。」

把人的價值放在利益之前,將利他放置在利己之前,透過以人為本的商業模式,找到讓團隊存活的適切方法,才有機會持續執行大米缸計畫,這才是大米缸計畫渴望企及的永續。

格局說法要寬廣。

「對!如果這個商業模式是好的,我覺得可以回歸到人的本身,我覺得是最需要去處理的。」政豪接著延伸說明,「回歸純粹,雖然那個『大米缸計畫有多好』很重要,但那個好,我希望他是無形中發生的、提到的,格局跟說法再寬一點,不會絕對地說,我們這樣做一定是對的或好的,而是把故事說好,像朋友一樣跟你說我們有在做這件事,但是你接不接受,可以自己決定,這種影片呈現的純粹,也是我一直想要達到的。」政豪談的回歸純粹,並不是用減法去做!而是想辦法用最好的方式讓呈現簡單,而非減去內容。

「舉例而言,大米缸計畫談的『穩定』並不是每個月給的量固定,而是有彈性、很自由,像朋友之間,每個月你需要多少穩定提供多少,當不是那麼制式化的時候,呈現就會變得更柔軟。」提供一定數量的穩定米飯,但是彈性地讓公益單位依需求使用,不在「上跟下」或「我給你」的態度下區分你我,政豪擅長將說法與有溫度的情境相融,嘗試回歸純粹,拉高拉寬格局與說法,這是政豪以影像工作者的視角看待大米缸計畫時,對我們最真誠的提醒。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