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稻農與福壽螺的愛恨情仇——多元的考量,多樣的福壽螺防治法

走進鄉間小路,綠油油的秧苗海在眼前展開,蹲下定睛一看,萬綠叢中居然有好幾點紅,由一顆顆淡粉色的小珠子組成的不明物體吸引著所有人的目光。

「那是福壽螺的卵,也是被老一輩的農民稱為『夭壽螺』的卵。」有人笑著說道。

而福壽螺本螺,其實正在水田裡面,憑藉著有肺、有鰓、又有可以在氧氣不足時伸出的呼吸管,用牠的牙齒,切斷一根根鮮嫩翠綠的秧苗,再將之吞下肚。

福壽螺身家調查

福壽螺在70年代東亞各國愛吃螺肉的背景下,從阿根廷被引進台灣,易養殖的福壽螺被認定具有高度的商機,甚至因此一度有著「金寶螺」的美稱。而後來因為實際肉質不如預期,同時又被發現很容易帶有具危害性的寄生蟲,福壽螺便在短時間之內被大量丟棄至渠道。

若是其它物種被大量丟棄或許不會引起如此大的農業問題,但是,特別愛吃植物嫩芽又有良好繁殖力的福壽螺,短短時間就遍佈在台灣由東至西、由南至北的稻田裡。牠們總在稻農們甫插下秧苗後將秧苗「腰斬」,吞食入口,讓稻農們很是頭痛。

福壽螺有多會生?我們所看到的一坨粉色卵中大約有200-300顆卵,一隻福壽螺母螺一年約可成功孵化出2600顆小螺,而這些小螺長大成一隻可交配的福壽螺也僅需兩個月的時間。更驚人的是,根據調查,一分地(水稻耕作標準單位面積)的水田中約有2萬顆左右的福壽螺。

(圖/啃食著秧苗底部的福壽螺。)

福壽螺真的很夭壽嗎? 是稻田的守護者,也是其它動物的食物

雖然福壽螺在台灣讓稻農們很苦惱,但若我們仔細觀察生態、又或是看看其他國家的狀況,就會發現福壽螺其實不一定是夭壽的存在,也不是傳聞中的無人能敵、所向披靡。

在日本,福壽螺不僅不夭壽,甚至被稱作守護稻田的「稻守貝」。因為日本的稻田多為水旱輪作,相較於台灣舒適的水田,便少了利於福壽螺生存的環境。而特殊的「穴盤育苗」及「乾式直播」的方式,更是利用秧苗已經成長到福壽螺咬不動的時機再行「放水」,福壽螺吃不了秧苗後,只好轉而吃雜草。這樣特殊的狀況讓福壽螺不僅不是稻農們討厭的存在,更是變身為稻田守護貝,讓稻農笑嘻嘻。

至於福壽螺沒有天敵的傳言⋯⋯其實在台灣,田中偶爾可以見到的白腹秧雞、紅冠水雞、彩鷸…等動物,都會吃福壽螺。而在福壽螺的原產地美洲,螺鷹、蛇、浣熊、鱷魚等,都把福壽螺當buffet大餐在吃。

(圖/在美洲,螺鷹會捕食福壽螺。)

多元的考量,多樣的福壽螺防治法

根據報導,2005年的台灣稻農面對福壽螺多半都是「噴灑農藥」。而在2023年的現在,稻農們對於福壽螺有了更多的認識,許多生物學家也相繼投入防治法的研究。日積月累下,福壽螺的防治法變得多樣,而每一位稻農則會根據自身的狀況,考量所需時間、人力成本、金錢及對環境的看法,在不同考量中跟自己拔河,最後選擇最適合現狀的防治法。

在所有防治法中,較廣為被使用的「殺螺劑」以及常見於有機/友善耕作的天然資材「苦茶粕」,皆可以快速達到消除福壽螺的目的,但田中的其它軟體生物,如田螺、蚯蚓等等,也會同時因為接觸到有毒物質而死亡。而且,較大隻的福壽螺其實有機會逃過一劫,留在田中繼續交配產卵,生更多的小螺。

較為耗時且耗力的「人工撿螺」、「DIY捕螺神器」及用福壽螺也很愛吃的米糠做「誘捕」等方式,雖在短時間之內不如殺螺劑及苦茶粕來的有用,也需要農夫辛勤的不停彎腰,戴上頭燈在漆黑的夜裏摸黑撿螺,但長久下來,像是人工撿螺的方式,其實更可以有效除去大螺及小螺,讓福壽螺沒有機會持續在田裏繁殖。久而久之,每年所需撿的福壽螺會越來越少,越撿越輕鬆。

最後,對於某些友善稻農來說,「不防治」、「不作為」、「與福壽螺共存」,是他們認為最好的選擇。雖然不作為看似不需花任何時間及力氣,但是卻需要每天看到福壽螺快樂的吃著小秧苗,笑看環境中萬物「吃」與「被吃」的自然之舉,其實心中長保平靜,應該也是一件不亞於防治的不簡單之事。

至於先前提到的日本作法及台灣的食物鏈,不論是穴盤育苗或是乾式直播,抑或是致力於恢復良好的生態及棲地,都是未來防治福壽螺的長期願景,也是解決福壽螺問題的根本之道。而現在,對於此時此刻的台灣稻農來說,其實沒有最好的、最該選擇的福壽螺防治法,只有最適合自身的、最能夠承擔的防治法選擇。

(圖/一邊撿螺,一邊補插秧苗的稻農。)

側記

在飄著細雨的宜蘭,踩入濕潤且溫溫的田裏,補著秧苗、撿著福壽螺,感覺跟稻田又更加的靠近了一點。在這片看似單一且純粹、綠油油的秧苗海之下,實際上蘊藏著靠近才看得見的多樣物種及生態,而踩在稻田之中的人們和稻田之上的陽光、空氣及雨水,更是每日每夜和這片稻田相互交織出許許多多或辛苦或有趣的故事。

除了認識福壽螺及福壽螺的防治法,關於稻田,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繼續探索的事物,在往後的每個月份,大米缸會持續跟著大家一起了解更多米粒背後的故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