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際會的真心信任,親土親人的善良選擇。

「一同去友善這片土地,進而有更穩定的收益,落實產與銷之間的合理利潤,並能真正回饋到農友,以『農民福祉』為優先,這條路是我們一直持續努力著的。」—花蓮富里 天賜糧源負責人 鍾雨恩

花蓮富里美人山下,千畝稻浪,天賜糧源。

「從七個人、十公頃開始,一直到現在四十個人,六十二公頃。」當我們問起這幾年天賜糧源的成長,雨恩透過最實際的耕作面積,與我們分享天賜糧源成立至今,如何透過堅持,緩緩聚集起對土地有著相同理念的人們,天賜糧源是一個「有機米產銷班」,也是大米缸計畫中非常重要的夥伴,大米缸計畫中的米,目前皆由天賜糧源而來。

樂天知命的小農,需要陪伴他們一起前進的人。

「很多做有機的農友,他們的心境就是順勢而為,即便老天爺給只有這樣少,但是還是充滿感恩的心面對耕作,日復一日,一期又一期,這個精神是很難能可貴的。」當雨恩提到對於天賜糧源的期許,我們持續往更深刻的地方挖掘,傳統農業模式中,農夫務農大多單打獨鬥,無論在銷售或是學習照料作物方面,這往往使樂天知命的小農們,承擔巨大的風險。

「天賜糧源這個組織,可能對有一些人來講,他就是一個產銷班,或者就是一個合作社、糧商,但進一步,我更想塑造一個家的感覺,溫馨,讓人想來這邊放鬆休息,或得到一些鼓勵,不論種植過程中的困境,或者是家裡大小事情,都可以來這邊跟我們分享。」讓天賜糧源成為家的模樣,雨恩說到並做到了,在大米缸計畫與天賜糧源的合作過程中,我們的確在與願意接受貼身近訪的不同農夫們身上,親身感受了天賜糧源與旗下合作農夫們,有別於買賣關係的真心羈絆。

悲情訴苦不如一起大笑,因為這裡就是家,我們永遠可以一同克服困難。

「雨恩爸爸對人很好,很善良,他阿公也一樣,雨恩也對人不錯,大家都合的來才會聚在一起,你說像這個大米缸計畫,應該對他沒什麼問題,因為雨恩本身就很善良。」先前專訪天賜糧源 合作農夫之一的鄧爸時,與鄧爸聊到加入天賜糧源的原因,鄧爸曾如此說道。

「我念的是社會福利,所以其實在看一個農民的時候,我並不是看到單一個體,更多時候是看到他們整個家裡,每一個家裡成員。」就讀社會福利科系的雨恩,在2011年年底在完成論文時,因父親病倒,決定返鄉,接下有機農業推廣的工作,一個大家不熟悉的年輕人,剛開始要取得信任,是困難的。

「那時候對他(雨恩)不熟,他剛從台北回來,又很年輕,很多人就傳,說年輕人做不了大事,千萬不要加入,後來我就私下問人家、加入的,說他不錯,想法年輕,適合我們,開會跟他說我們的想法都可以接受。」另一位天賜糧源合作農夫劉大姐,也分享了加入天賜糧源的原因。

成功獲取大家信任的雨恩,無比珍惜與農夫們相處的寶貴牽絆,「這群農民,像是家人又像是夥伴,感覺很特別,大家…例如像鄧爸,家裡有什麼,都會想到我們,拿過來分享,這是很可貴的地方。」天賜糧源不止成為農友們在有機之路上的夥伴,更成為農友與其整個家庭的堅實後盾。

大米缸計畫與天賜糧源的緣分。

「當初聽到大米缸計畫時,其實很謝謝你們來找我們。」雨恩說道,時間回到2018年初,彼時大米缸計畫的運作雛形剛完成,面對這個需要同時對生產者、受助單位與支持單位負責的多方共好計畫,團隊有著共識:為了使計畫啟動,我們必須找到對環境永續抱持與大米缸計畫相同理想,擁有有機米把關專業,並值得信任的夥伴,以合作社為單位進行長期密切配合,共同為從事有機耕作的農夫,開啟新的善循環銷售模式。

「許多人都認為有機是為了吃健康,這也是我想顛覆,支持有機不只為了健康,對環境也有一份責任,友善土地不一定每個人都要做農夫啊,透過購買支持農夫,唯有讓他們安身立命,才可以繼續種好東西。」當初聽到大米缸計畫的邀約合作,雨恩二話不說便決定加入,成為當中一份子,「天賜糧源本身是一群小農組織的平台,進而透過大米缸計畫,我們可以去分享好的食物,大米缸計畫無形中用最直接的行動去支持農夫,然後也支持這些弱勢團體,我們大家一起變好。」在這條共好之路上,對於環境永續的願景、有機栽種的堅持,大米缸計畫與天賜糧源彼此認同與信任,相信並落實這個全新的善循環經濟模式,讓有機農夫承擔的風險與壓力,得以緩解。

串起農村亮點的秘密是…

近幾年來到富里,能感受到這裡持續放送中的農村生命力,雨恩串聯並發揚天賜糧源每個農家的特色,打造屬於富里的「亮點計畫」,手打棉被、泥火山豆腐、部落體驗、…每個農家都能發亮並匯聚成一股力量,當問起雨恩,覺得自己返鄉後能獲得農友們信任的原因是什麼,雨恩笑著說:「因為我很會講客家話!」

對客家語的熟悉只是入門磚,雨恩與天賜糧源所有夥伴持續以實際的陪伴關心與號召力,持續在彷彿散不去濃霧的農村高齡現象、返鄉及環境永續議題中,找路前行,我們相信「想家、愛家鄉」這股的溫柔力量,必定能挖鑿出屬於未來的,最燦爛的光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