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大米缸,支持友善稻農的同時也陪弱勢者好好吃飯

城市的光影——單元介紹

大米缸|支持友善稻農的同時也陪弱勢者好好吃飯

邀訪來賓:大米缸營運經理 游思瑩

(2023/02/18)

你上一次感到飢餓是什麼時候呢?或者,你是否曾經為了要取得食物、換得一餐溫飽而感到焦慮不安呢?又或是很幸運的,我們從來都沒有體驗過糧食匱乏與飢餓的感覺呢?

在聯合國所發佈的17大項永續發展目標中,第二項指標便是希望在西元2030年之前「終止飢餓」,確保所有人、尤其是貧窮與弱勢族群都能夠取得安全營養而且足夠的糧食,同時也要消除所有形式的營養不良。

但你可能也會問,在物產豐饒的台灣,也有所謂飢餓、營養不良的議題嗎?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全台灣低收入戶人數大約是29萬4千人,在貧困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時常面臨肚子餓、吃不飽的困境,每一餐的費用只有新台幣32元的預算,根本不可能攝取足夠的營養。而有一些孩子為了省下家庭開銷,常常寧願選擇少吃一餐,或是一天當中唯一的一餐就是學校的營養午餐。而除了貧困家庭中的孩子有飢餓的狀況之外,65歲以上的獨居長者和露宿街頭的無家者也都面臨著飢餓的議題,在台灣至少至少有31萬人每天都處於飢餓,面臨著嚴峻的生存考驗。

不過,在環保署的另一項數據中,卻也可以讓我們發現,台灣並不是缺少食物,而是有著食物分配嚴重不均的問題,在數據中看到台灣每一天就會產生1450公噸的廚餘,如果這些食物可以好好的運用,台灣是否有機會解決饑餓的議題呢?本集節目中為大家邀請到大米缸營運經理游思瑩與我們分享,他們如何搭起友善稻農與社福組織的橋樑,在支持友善稻農的同時,也陪弱勢者好好吃飯、好好生活!

_______

【原文網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