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地做、真誠地說,資深返鄉青年最實在的心內話。

「做有機比慣行更忙,像我三十幾歲回來,大概二十幾年前,在田裡,也沒看過青蛙,蜻蜓也沒了、蝴蝶也沒了、什麼都沒有,最近都回來了,有時候看到蜻蜓都會在那邊飛來飛去,很自然,差很多。」-大米缸計畫 天賜糧源 俊興大哥

「哎呀,我不太會說啦。」一開始聽到大米缸計畫想進行訪談,俊興大哥立刻靦腆地說道。

大米缸計畫幾次訪談之下發現,許多總是說自己「憨慢說話」的農夫,坐到鏡頭前卻絲毫不怯場,任何問題都能侃侃而談,我們想,或許是因為我們與農夫談論的話題都不偏離「真實」,分享自己真實所做、真實所想,不需任何美化與偽飾,像朋友聊天一樣,自然而然的互動與討論,俊興大哥笑著表示「我也沒有特別準備。」

二十年前做有機的決定,到現在,都沒後悔。

俊興大哥的身份很特別,在「返鄉青年」這個名詞廣為人知之前,俊興大哥就已從回鄉從農,可以說是十分資深的返鄉青年。

「我二十多年前回來,三十多歲開始種田,我出生就是農家子弟,後來去北部發展再回來。」我們問起俊興大哥,二十多年前,做有機的人多不多?為什麼一開始回鄉就想做有機?「那時候還沒有很多人在講有機。」俊興大哥回答,「我想說,有機對環境比較好,所以我會堅持繼續做(有機),畢竟化學的東西對土地、對人體都不好,友善環境,大家都知道,雖然做起來比較忙碌,但是覺得做起來,對身體來講也比較輕鬆,做慣行對身體、對消費者相對都不好。」

順應天時,順勢而為,最難的事,往往從最簡單的心念開始,大米缸計畫中這許許多多從事有機耕作的農夫,他們做有機的心念源起皆是如此—不是為了得到什麼,而是單純想做認為正確的事情。

如同大米缸計畫,一開始也只是單純的想著,會想一起吃飯的人,一定是自己在乎的人,為了發揚「在乎」的溫暖連結,大米缸計畫串聯起社企CSR、公益及友善耕作,善循環經濟模式於焉成形。

「我都吃自己種的米。」

「我跟做慣行的朋友分享說,其實,我們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去照顧這些稻子,不一定要用化學的東西下去顧,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對身體對土地環境對社會都會更好,對消費者也好,只是產量比較不穩定。」安心地吃下自己種的食物,是生產者的責任心及自信,以分享帶動對環境更好的耕種方式,則是生產者對未來默默所盡的心力,即使消費者不一定會知道,但生產者仍無時無刻將「分享」這個責任牢記在心。

不做,就永遠不會改變!大自然的回饋,總是靜悄悄地來。

常說農夫是最貼近土地的人,我們不禁好奇,做有機、不做有機,在第一線的農夫,究竟感受到了什麼樣的環境差異?

「做有機比慣行更忙,像我三十幾歲回來,大概二十幾年前,在田裡,也沒看過青蛙,蜻蜓也沒了、蝴蝶也沒了、什麼都沒有,最近都回來了,有時候看到蜻蜓都會在那邊飛來飛去,很自然,差很多。」俊興大哥提到田裡蜻蜓都回來時,語氣非常開心,讓即使未親臨現場的我們,都感受到了快樂與激動的心情。

不做就不會改變,即使不是立刻就能看見盡頭的路,試著往認為正確的方向走,只要真實地去做,就像朝湖面丟下一顆石子,層層連動效應之下,我們無法預測某時某刻,漣漪是否會化成改變的大浪,席捲而來,正因為心中看得見人與人之間在乎更盛、更多土地重回乾淨無污染的美好未來,大米缸計畫與當中所有支持者、生產者與受助單位,都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向更好的方向前進。

如果有一天,有人幫你種田了,有什麼事是你很想去做的?

訪談最後,我們問了俊興大哥,如果有一天,有人幫你種田了,有什麼事是你很想去做的?俊興大哥直率地說「我也很注重旅遊!」

「我跟我太太,有時候都會去西半部玩。我爸爸那代是台中、大甲人,我是這裡出生的,算是到這裡的第二代,我的叔叔伯伯親戚都在大甲,宗親都在大甲,每年都會寄宗親會的東西來,都會去台中找親戚朋友玩。」

我們非常喜歡與農夫交流的其中原因之一,是他們的直率與真誠,大米缸計畫將繼續與您分享更多,只需相信和聆聽,少去臆測的真心對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