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的多面向。
「這是以前鄉下老家的味道!」
座落於人流湍急的台北華山文創產業園區,「大米缸計畫 台灣米 善動力」展覽以氣味做前導,粗糠稻殼做引路渠道,一個彷彿被撥動而轉動不止的橘色米字作為展場迎面視覺,談的正是「大米缸計畫 台灣米 善動力」展的背景意涵:這個展覽從米開始,但面向多元,且不停止各面向的探索行動。
靜下來的心,動起來的思緒,具象的支持。
步入展場後,兩個稻田現場使用的「噸袋」放置中央,同時,這是大米缸計畫2018年啟動至今,每個月平均從產地出貨的米量,數十個裝滿粗糠的米袋縫製成懶骨頭,形狀圓胖飽滿地錯落展間,四周羅列的動態影像分別以「農夫在乎與煩惱的那些事」、「支持者的心聲」、「公益單位的心聲-好好對待的重要」、「解說大米缸計畫」為主題,當中三部影片與紀錄片導演吳政豪合作,解說大米缸計畫的動畫則由團隊內部製作,「台灣聲音地圖」藝術家吳燦政授權展間音源,循環播放花蓮富里稻田旁的真實環境音,伴隨著機車偶爾往來呼嘯、及路人好奇的問候聲。
透過氣味、影像、聲音、陳列等展場佈置,我們想創造觀展者願意停留,感覺自在安心的觀展空間,讓一顆靜下來的心,帶動思緒。
每個人都有善動力!實際的對話、互動與議題。
「你家吃有機米嗎?」「我沒想過可以用這種方式支持公益單位。」
大米缸計畫中每個不同角色都對應著不同議題、專業與行動,整合者裏物文化以品牌企劃的角度洞悉需求,透過資源整合解決問題;生產者直面環境永續的迫切議題;公益單位渴望跳脫既定的施與受關係,在食物浪費、食物正義等難題中尋求物資平衡與尊重對待;對支持者而言,除了企業社會責任,還有對於利己及利他的取捨與比例,支持在地以及資源共享等,這些議題,都在不到二十坪的展間內,透過文字陳述及影音紀錄,邀請每個人啟動思緒,參與討論、甚至帶走想法。
「大米缸計畫 台灣米 善動力」展有兩個明確目的,希望更多人認識大米缸計畫進而支持是其一;大米缸計畫的相關議題可以達到更多的延伸討論是其二。
代表共享經濟、環境永續、物資平衡、企業社會責任及群眾之力五種社會面向的彩色圖示置於黑白基調的展場內,象徵不同面向的思考如同暗夜星火,小而明亮,能在點燃後轉動不止。
「以吃飯的力量,實現對生活的美好盼望。」
步出展場前,全黑的牆面襯著白字,預告2021年大米缸計畫的全新年度企劃已經串連完成,即將正式開始,邀請您持續關注,當眾人彼此善良並誠實地合作,土地、食物、自我及旁人的生命,真的能透過善良,觸發更多改變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