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或不下雨, 你的無關緊要,稻農的至關重要

五月,梅雨季蓄勢待發,多數的我們常因為連日下雨帶來的各式不便而討厭下雨天,甚至總是在內心哭喊著:「不要再下雨了!」

但是你知道嗎?其實我們的生活無水不歡。從一日之始的刷牙洗臉到睡前洗澡都需要用水,在基本生活需求之外,無論是農業還是工業,也都需要大量的使用水。仔細一想會發現,其實要有足夠的水,這個世界才能正常運作。所以我們或許不要這麼討厭下雨,反倒該感謝下雨,也珍惜用水。

凡事都需要水,而在梅雨季即將到來的五月,就讓我們把眼光放在名字自帶「水」字的「水稻」上,一起來了解下雨或不下雨,對稻農及稻作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水稻之所以是「水」稻

水稻,從名字的水字和對稻田的印象,我們大概知道種植稻作需要很多水。的確,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只有在插秧的一個多月後的「有效分糵終期」,會為了給稻株更多的養分而排水曬田5~7天,其餘階段田間都一直有水。

而在三個特別的階段,田間會需要大量用水。第一個是插秧前為了更好整地而進行的淹水,第二個階段是插秧約兩個月後的幼穗成長期,第三個階段是為了讓稻穀充實飽滿而需要保持5~10公分水深長達兩週的抽穗開花期。

大致來說,扣除收割後到插秧前的整地及施肥,耕作兩期的水稻田可說是全年能見水。由此可見,水稻名副其實真的很需要水,如果少了水的灌溉,那事情就嚴重了。

缺水停灌,沒有水還怎麼種稻?

在氣候變遷、農業政策調整及用水先後順序變動的狀況下,近幾年西部各地紛紛有停灌的狀況。沒有了灌溉用水,稻農也就被迫停耕,轉而種植雜糧或綠肥以維持生計及地利。

2020年桃竹苗地區二期稻作停灌,2021年桃園地區一期稻作停灌,2023年嘉南地區一期稻作停灌⋯⋯其中,台南地區在2021、2022及2023年,已經連續三年因為各式原因,而無法種植對稻農來說最重要的一期稻作。而2020年桃竹苗地區的停灌甚至是在最需要用水、也是決定稻穀是否充實飽滿的「抽穗開花期」才宣布,對稻農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

停灌對於西部的稻農來說已經不是稀有的情況了,反而在近年可以說是越來越常見。雖然停灌時政府會給予稻農補助,但對於返鄉種田的青農來說,給予補助不如給水種田,否則為何要返鄉?甚至公部門發放的補助也不一定能夠全額補助到承租土地的佃農,因為更常見的情況是補助金要與地主對分。另外一個情況是,由於停灌後田間除草及購買綠肥種子都需要花費,因此即使領取到補助金,也不如外界所想的是一筆天外飛來的額外收入。

靠天吃飯本是農人要面臨的必然,但是有時卻可能是因為政府沒有按照水利法優先給予農業用水,而是給予工業用水,讓稻農們心有不平,也為自己的稻作心疼。

稻農要面臨的變化萬千

對於稻農來說,種田除了是養活自己及家人的生計,每一株水稻也像是他們的孩子,是辛勤勞動的結果。因此下太多雨或不下雨不僅是牽動著稻農的行程,也牽動著他們的心理,他們隨時都要準備好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變動,也要承擔對應的風險。

不論是西部地區近年常因為缺水停灌而導致休耕,或是宜蘭、花東地區在收割期遇上颱風來襲而要搶收,抑或是各地因為雨下得太多導致米粒香氣不夠、口感不佳⋯⋯這些都是稻農每日、每月、每年都在面臨的問題。而現今,對於耕種能夠帶來重大影響的變數也越來越多,除了要看天公伯的心情,還有整體氣候變遷以及公部門政策的改變,讓稻農們要面對的情況更加複雜。

希望看到這裡的你,在了解降雨對於稻農及稻作會產生的影響後,已經不再那麼討厭下雨,反而轉念感謝有雨的時候。因為有適量的雨,我們才能繼續吃到來自稻農們努力種植的成果——健康又營養的米粒。也希望往後每年都能在對的時機適當的下雨,讓稻作都能如期插秧、抽穗與收割, 讓稻農們能夠快樂的耕種、安心的生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