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善教室計畫——
透過吃飯讓弱勢也一起好好生活
「米」是弱勢者最常食用與收到的物資,但他們卻沒有太多的機會可以學習到食農知識,以致弱勢者與食農的距離十分遙遠。「糧善教室計畫」將米食農教育帶進偏鄉學校與社福機構,讓弱勢者在吃好米的同時,也能透過吃飯提升食農知識與生活品質。
弱勢者×食農教育的距離
弱勢為什麼需要食農教育呢?
在糧食捐贈中,「米飯」是弱勢者最常收到、吃到的食物了。雖然常吃米飯,但是對於米怎麼種植加工、選購保存到煮出好吃的米食,卻不是每個弱勢者都懂。如果能學習到這些知識,就能讓弱勢者除了填飽肚子外,也能藉由吃飯提升生活的品質。
不能由社福機構或社工來教嗎?
社福機構的經費長期不足且社工在輔導安置弱勢個案時,已投入很多的時間與精力了。雖然知道米的食農教育對改善弱勢者的生活是有幫助的,但要再撥出時間進修、設計課程與募資經費,這對社工與社福機構是額外的壓力。
學校與學校老師平常不會教嗎?
如果食農教育能納入學校的學期課程中,這樣學習效果是最好的。但是目前學校的課程規劃需按照教育部的課綱規劃,還是以國英數自等為主要學科。是否要上食農教育課程,取決於學校意願、是否有經費,與是否有老師願意花時間再進修備課。
在家煮飯/吃飯就能學習了吧?
烹飪與飲食的確是食農教育的一環,而完整的食農教育會更全面地學習到「產地到餐桌」每個環節的知識,因此這是需要一系列的課程,由每個環節的從業人員/專業人士來提供正確的知識。
我們發現,
弱勢者與食農之間有這些障礙
人力
缺乏食農師資
資源
無系統化課程
經費
課程經費不足
以米食教育為主題的移動教室,
我們想將它帶進每個社會角落,
讓弱勢者一起好好吃飯、好好生活的教室!
與在地的食農師資合作,
串連在地再回饋在地。
我們邀請生活在地方,且身為產地到餐桌一員的夥伴們如友善稻農、米食品牌、廚師等,成為大米缸合作的種子食農老師,跟著大米缸走入在地資源缺乏的社福機構與偏鄉學校,一起為弱勢者上課。
因人制宜的課程設計,
擁有美好的學習經驗。
綜合老師與社工的建議,我們會與合作的種子食農老師,共同出有系統且符合課程對象需求的課程,例如:學生需要互動式教學;身心障礙者需手部操作練習靈活度等。我們希望將每位弱勢者的感受與需求納入課程設計考量之一,讓他們擁有完整且善意的學習經驗。
參加過課程的真實回饋
偏鄉學校老師
課程有設計一些環節是讓學生可以動手做,又能品嘗到米食,不只是單方面聽老師講課,學生們都覺得很新鮮,上課起來都特別投入。
偏鄉學校主任
帶領學生從農到食、從土地到餐桌的實務經驗,讓他們更了解自己吃到的米食從哪裡來,又是如何產生出來的,讓學生對家鄉、對食物有更多美好的記憶,這是很有意義的事。
個案輔導社工
對服務個案來說,他們不容易有機會接觸到米的食農知識,即使常常吃到米飯,因此能讓服務個案學習米的知識,是很棒的機會!
上課學員A
我覺得大米缸上課很好玩,玩的很開心。我做的三角飯糰很好吃,吃起來很香。
上課學員B
謝謝大米缸的老師們來,真的很用心幫我們上課,我收穫許多,還有細心教我們如何用不同的米製作飯糰,真的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