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飯的力量:
讓教育、公益與環境同桌共食
在 2022–2025 年間,大米缸攜手 TMEC 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 與 Y2 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共同參與〈可負擔的蒙特梭利教育-實踐專案〉(見備註)。透過「好好吃飯 — 公益米食育體驗課程」與「給弱勢長輩的糧善教室」,我們把蒙特梭利「觀察孩子、尊重自發」的精神,延伸到米食文化與跨世代關懷的情境中。不僅協助弱勢家庭獲得穩定糧食支持,也讓孩子、長輩在親手洗米、煮飯、共享的過程裡,體驗自主探索與彼此協作的價值。
今年,大米缸更進一步結合泔 米食堂的專業,研發適合國小至國中階段兒少的「農地大富翁」食農教育教具:以經典桌遊大富翁為骨架,融入「土地面積單位換算」「農地生態互動」與社會學相關知識,引導孩子在遊戲中理解農業工作者的辛勞、學習合作共好,並培養勝不驕、敗不餒的挫折容忍力。未來,我們期待在更多蒙特梭利友善場域推廣此教具,降低學習門檻,讓每位孩子都能在遊戲裡種下對土地的理解與關懷。
農地大富翁:在遊戲裡種下土地的種子
開發 「農地大富翁」 的過程彷彿一場跨領域共創的長跑。大米缸先深入田間,以訪談形式聆聽北、中、南各地友善農友的心聲 — — 他們對以「土地面積」作為遊戲主題感到耳目一新,並建議加入不同氣候帶對水稻生長的影響,讓桌遊更貼近真實田況。這些寶貴建議成了後續遊戲機制的靈魂:玩家要在南部的日照優勢與北部的低溫考驗之間靈活調度資源,才能收成最理想的一季稻米。農友甚至搶先預訂教具,希望未來在自家田間導覽時示範給孩子們看,讓「土地」的尺度與艱辛不再抽象。
(圖片來源:社團法人台灣大米缸永續關懷協會)
而面向大眾的測試則揭露了另一層挑戰 — — 如何把政策、農業節氣等專業知識轉譯為孩子也聽得懂的遊戲語言。大米缸與泔 米食堂的設計團隊因此投入大量時間精簡文獻、比對資料正確性。雖然時程拉長,但這段反覆打磨的歷程確保了每一張卡牌、每一道遊戲關卡都能忠實呈現臺灣農業的脈絡,也回應了蒙特梭利教材「在有意義的情境學習與工作」(Meaningful Contexts) 的核心標準。
2025 年 6 月,量產版農地大富翁終於誕生,一股米香伴隨孩子的歡笑飄進教室。為了落實「同儕協作學習將有助於工作及學習成果」 (Interact with Peers) 的蒙特梭利精神,課程採混齡分組並設立「桌長」制度──由高年級學生或社工師帶領年幼者操作教具、討論策略;孩子在彼此教學相長的互動中,不但理解「甲、分、厘」的面積換算,也體會農民「看天吃飯」的風險。透過循序漸進的情境引導,他們一步步把眼前的遊戲格子,轉化為與日常土地相連的真實坐標。
「農地大富翁」 將隨大米缸走進偏鄉學校與兒少機構,成為孩子接觸食農教育的入門教具;透過試玩會與師資培訓,更多老師與社工將學會運用這套遊戲,持續把土地知識向外擴散。今年 6 月 27 日,中興大學有機農業推動中心也將於種子教師課程中正式導入並推廣購買。
“食農教育就是擺脫空間上的限制,把田搬到教室裡。”
(圖片來源:社團法人台灣大米缸永續關懷協會)
本期計畫也同時映照聯合國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
SDGs2-消除飢餓:以農地大富翁作為食農教育核心教具,寓教於樂地讓弱勢兒少更了解農地專業知識,使其具備食物與農業認知,可以吃得健康、吃得安心。
SDGs4-優質教育:由專業講師提供引導式課程,並由社福機構社工師一同協力,提供弱勢兒少,使優質教育得以發揮。
以遊戲搭建專業講師與社工師共教的橋梁,讓每位孩子都能在安全、愉悅的環境裡培養基本的食物與農業素養,懂得為自己與家人選擇健康、安心的飲食。
當他們在遊戲終局握手言和、共享勝利,也象徵著大米缸連結農友、社福與教育現場的永續藍圖正逐步成形。未來,我們歡迎學校、企業與社福夥伴加入,贊助教具、支持課程巡迴,讓每一次擲骰都替臺灣的永續種下更深的根。到了 7、8 月,大米缸將攜帶這套教具走進兒少之家與弱勢課輔班,把「好好吃飯」的理念延伸至更多角落。
附註
可負擔的蒙特梭利教育-實踐專案
TMEC 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及 Y2 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為推動蒙特梭利成為臺灣教育的多元選項之一,在「可負擔的蒙特梭利教育」(Accessible Montessori)的理念之下, 將關注焦點從支持公立學校轉型,擴大延伸至全民的終身學習教育。我們鼓勵社會大眾、團隊提出具實踐性、永續性和影響力的創新提案,不論是在公立學校推動整理轉型、高齡失智照護模式革新及非營利組織創新等,都期待能讓更多孩子、成人及高齡者接觸到蒙特梭利教育。入選團隊將有機會向社會分享其提案的實踐成果,逐步建立蒙特梭利創新實踐平台,促進資源共享和交流,實現互助互惠。
【 如欲引用本文內容,敬請註明引用出處 】
歡迎關注網站消息👉🏻TMEC 臺灣蒙特梭利教育基地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