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大米缸米粒」獨有的一生:從稻田再到社福機構

每個米粒都是從稻田抽穗出生,然後經過稻農收割、風乾、碾米脫殼、包裝,最後送到商品貨架上,成為我們的三餐日常所需嗎?是,也不是。

米粒直到被包裝前的經歷都是相似的,但是來自大米缸「公益米缸」的米,則會在每個月去到全台各地的社福機構,支持著弱勢者的溫飽,並且為他們帶來生理,更甚是心理更加健康的生活。

大米缸每月配送多少的米?送到哪些社福機構?什麼時候配送、又由誰配送?相信關心大米缸工作的你,又或是已經身為支持者的你,心中偶爾會有這些疑惑。

圖/惠來關懷服務協會正發放便當給長輩。

大米缸支持著什麼樣的社福機構?

身心障礙者、弱勢長輩、弱勢兒童、更生少年、家暴及性暴力受害者照護⋯⋯台灣的社會福利機構為社會上不同弱勢、有著不同生命困境的人們存在,並以安置在機構的照護、至個案家中探訪送餐、定時定點的課程⋯⋯等多樣的服務內容,協助著弱勢者擁有更好的生活。而大米缸,則是透過營運「公益米缸」的方式,積極地參與在這份善意之中,希望在支持友善耕作稻農的同時,也能夠將健康好吃的稻米,定時定量捐助給需要的人。

在眾多社福機構中,往往因較不廣為人知造成資源相對稀缺的「地方性/微型社福機構」是大米缸的優先合作對象。北至基隆、南至屏東、橫跨東西,全台共有44間與大米缸合作的社福機構,目前穩定捐助中的有11間,幾乎每座城市的弱勢者都有機會吃到來自大米缸的友善米。

每月捐助多少,視機構服務類型決定

在了解社福機構的狀況及需求後,衡量大米缸每月捐助多少米的首要標準是「機構服務類型」,其次則是「公益米缸尚餘的米量」及「機構服務人數」。

有服務個案常住的安置型機構,因為天天供應三餐溫飽,需求自然也大,因此一袋30公斤的米就是捐助安置型機構的基本單位;至於服務個案型的機構,例如每日送餐至老年人家裡的基隆恩惠全人關懷協會,會在機構內一次性準備便當,因此也是以30公斤一袋米為捐助單位。而若是改以送物資的方式關懷,則是以一人一包2公斤、利於保存的真空裝為單位捐贈。

相較於一次性捐助大量物資給社福機構,大米缸「每月定時定量」的捐助方式,其實對於社福機構來說更加理想,因為較不需擔心物資,特別是糧食類物資過期的問題,也不需急於趕在期限前想盡辦法將物資使用完,更不會總是煩惱著「這餐之後下一餐在哪?」

大米缸目前以至少能夠穩定捐助機構3個月的狀態運作中,希望未來可以達到6個月,更希望是整年12個月。「穩定長期捐助」對於社福機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而這樣的穩定,便是靠著支持者對於友善耕作稻農的了解、支持及認同,也是靠著每一口實際吃下肚的香甜米飯,串起大家的連結。

每月15號向稻農「叫米」,新鮮現碾、就近配送

每個月15號的叫米行程是大米缸內部流傳的一級秘密!月初開始,大米缸會陸續跟社福機構確認下個月的需求,直到15號統整完畢,緊接著聯繫鄰近該社福機構的合作友善稻農,接到需求後的稻農隨即現碾稻米,大約在一週後、月底前,將最新鮮健康的米送至社福機構。

「現碾」,是讓米不會馬上過期的關鍵,因為米的保存期限就是從碾下去的那一刻開始算起。越早將新鮮碾好的米送到吃的人口中,就是讓吃的人更加健康。而藉由「就近配送」減少能源消耗及廢棄排放也是在環境保護上盡一份心力。隨著合作的稻農及社福機構越多,越可以用最環保的方式將米配送給每一個需要的弱勢者。

 

米的初衷

支持友善耕作的稻農、關心環境永續是大米缸的兩大初衷,能透過公益米缸的運作,在支持稻農的同時幫助到社會上的弱勢者已是再幸運不過的事。每月定時定量捐助米糧雖無法徹底消除社福機構缺乏物資的常態,但至少能夠稍稍減緩這樣的困境。

除了達到減緩缺物資的困境,大米缸選擇捐助來自友善耕作、新鮮健康的米而非一般白米,更是希望讓弱勢者感受到他們值得被好好對待,在吃每一口飯時,接受到用心而非憐憫,如同我們每一個人所感受到的那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