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友專訪|謝謝你!在艱困的時候回到土地,為台灣糧食盡一份力!

去年,大米缸藉由公益米缸計畫,不只送出超過8,000公斤友善米,更支持了超過10,000人好好吃飯,行動的最大功臣不是大米缸,而是每天務實下田的農友!唯有他們的認真辛勤,好好吃飯才有可能!這回,我們抓緊千載難逢的稍稍農閒,拜訪一位在竹東軟橋,堅持無農藥、無肥料、友善耕作的農夫-小雨,第一手直擊農田裡正發生的大小事!看看一包包友善米如何而來!

堅持「雙無」!重返農田一切都不容易!

「十年前,我們一行六個人,跟著詹武龍老師來到軟橋,展開新竹自然農俱樂部的計畫,試著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用一個很難的農法,生產『可能』有價值的農產品,最後還必須成功賣掉。」在這個事事講求風險管理的年代,任何一點不確定都足以讓人卻步,這看似天方夜譚的構想,不只讓外人難以理解,甚至連同行的當地農人都不看好,以為又是哪群有錢人來田裡玩玩,然而十年過去,事情並沒有像一般人想像發展。

方法是慢慢找出來的,小雨形容務農,其實就像在打怪。第一關關於自己,不只要背負自己與家人的壓力、未來的茫然,還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零收入,這就足以讓多數人打道回府。第二關關於耕作,在堅持不用肥料、不用農藥的雙無耕作原則下,自然農法十分倚靠自然環境,不只先要好好養地,還得懂看風看水,舉凡從天氣、濕度、陽光、空氣品質,到土地裡的微生物、水質等等,看得見、看不見的變因都深深影響作物的生長,必須一步步試錯、一步步調整,慢慢累積出經驗談,才能慢慢捉摸老天的心意,成功收成。

「面對全然不可控的環境下,我們好像知道一些事情,但又其實什麼也不懂,當遇到某個狀況,你事先不會知道自己是多做還是少做,只能讓結果來定義,當中滿滿變數。在經歷各種失敗之後,我才體會前人所說『落袋為安』的意思,因為在完成包裝之前,你永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聽得出在農田裡,人們必須學會謙卑、學會應變。當持續追問,小雨也才娓娓道出一路以來的失敗經。

「每年老天爺好像都會給我不一樣的功課,前期技術還不成熟,種了沒收成是常態。而有一年好不容易育苗完成,隔天就要插秧了,但我一個忙到沒注意,秧苗不小心曬到一個小時的正午太陽,就陣亡了一半,只好打掉重練。也有遇過最後要收成了,卻因為那年天氣悶熱,短短一週導致整支品種歉收。」重返農田,不只是門做中學的學問,還得跟老天打交道,一切都不容易。

從外派工程師到駐地農夫!為癌症病友栽種安心食材!

當問起小雨回到農田的契機,原來她不只在田裡找到工作,也在田裡找到自己。

「我是2012年開始種田的,在那之前我是一位工程師,在職場差不多有十年時間。工作的後期,常常需要飛中國,生活模式就是吃飯、工作、睡覺,然後無限循環,當中甚至連休假都沒有,常常出差三十一天,工作就是三十天,每天從早上七點到半夜兩、三點,老實說還蠻累的,也容易彈性疲乏,每天都會想這樣過日子的意義是什麼。」頂著壓力,勇於辭職後,因緣際會下,小雨從荒野保護協會開始接觸大自然,後在詹武龍老師邀請下,一步步走上務農之路。

「我們取名新竹自然農俱樂部,是希望一群有同樣憧憬的人可以在這盡情玩耍,可以開心地用自己的方法好好種田。以前農業總給人很悲情的感覺,但至少我不想用這樣的態度去看待,也不希望別人用那樣的眼光來看我們。有些人說我們是靠理念的,但大家都知道只靠理念走不長久,現實壓力還是在。所以我們要既有理念,也活得下去。」言下之意,種糧之人還得擔心自己先斷糧,聽來雖有些心酸,卻是眼下事實,好在經過幾年耕耘,好東西不怕無人知,小雨的友善種植不只圈粉新竹在地客群,透過自產自銷收攏一批忠實熟客外,也成功進入竹北的楓康超市與綠禾塘,年年固定出產的地瓜、馬鈴薯、紅蘿蔔、水稻、秋葵等都是熱銷產物,甚至也是癌症病友的指定食材。

小雨就分享,「有一群癌友只吃我們家的菜,他們很高興地跟我說,終於可以把食物吞進肚子裡了,雖然看起來都是一樣的紅蘿蔔,但因為栽種方法的不同,這種更貼近原始的食物,就算我們看不出差異,這些很敏感的族群就是能感受得出來。我之前從來沒辦法想像有人無法吃東西,但當他們已經病到吃什麼就吐什麼時,一個很乾淨、很自然的食物,卻能有所幫助,我自己是很震撼的。」儘管一般人或許覺得自然農法可有可無,但差異卻真實存在。小雨正透過自己的農田、自己的雙手、自己的付出,為世界帶來一些改變、一些選擇,實現自己的價值。

育苗!不只為了耕種,也為了食農教育!

回到田裡,小雨說:「今年陰錯陽差,沒有跟育苗場買到苗,好在自己有留種,就自己來吧!」經過十多年看天吃飯的日子,小雨覺得自己變了,不只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更變成一個比較沒有得失心、比較能對生命坦然的人,而這份坦然背後,是農人的底氣,以及雙腳踩在土裡的踏實。

目前小雨已能從育苗、整地、插秧、除草、控水、抑制福壽螺生長、收割、烘乾,再來到碾米、包裝、出貨,一條龍處理,悉心照料每個環節,是流水線生產年代下,少見有始有終的技術活。而當下的育苗,正是種稻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一步,是攸關著整期稻作的基本功。

友善耕作的號召,也吸引了熱心的退休族,今年就有兩位長期合作的志工一同協助育苗,甚至部分秧苗是來自鄰近學校的小小學徒之手。小雨說:「我一直覺得食農教育要從小孩做起。在我們的年代是沒有的,直到自己務農才發現很重要。如果能讓小孩從小知道農業的重要性,環境的重要性,知道這些作物不是理所當然,就算他們不務農,也會懂得尊重農業、尊重食物、尊重土地。」其實,小雨從去年起也與大米缸共同合作,為鄰近的橫山國小展開食農教育,前些日子才與小農夫們完成插秧工程,課程正如火如荼進行。

把友善價值傳播出去!把友善心意送給需要的人!

「其實我每天都很快樂,因為能在這裡工作、生活,本身就是件很快樂的事。而這種快樂,當然不是說天氣不會熱、蚊蟲不會咬,過程甚至是很辛苦的、身體是很疲憊的,也常伴隨經濟壓力與身心低潮,但我知道這終究是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可以一直持續下去,這十年很困難,但我從沒萌生退意一直覺得自己可以。」當問起農田樂事,小雨自信自己現況,坦然接受自己的價值觀與他人不太一樣,笑著直言務農其實是身心靈的修煉。

望著遠山、聽著鳥鳴、吹著微風,專訪告一段落,大米缸想跟小雨說,謝謝你!在艱困的時候回到土地,為台灣糧食盡一份力!希望透過公益米缸計畫,我們繼續共步同行,把友善價值傳播出去!把友善心意送給需要的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