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缸計畫從來都不想讓人流淚,大家各自用正向的態度做對的事情,才有可能長久持續。」 – 裏物文化 大米缸計畫執行團隊 之二

米,是台灣最根本的能量來源。

米飯,是台灣人的主食、也是我們精神和力量的來源。不論是早晨時包裹著老油條和菜脯的傳統飯糰、或是餐桌上讓人垂涎欲滴,覆蓋在滷肉下的白米飯、甚至是年節象徵喜氣的蘿蔔糕和紅龜粿,米都扮演從小到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很好的土壤、很清澈的水、很細心的照顧,這樣就很好吃了!

花蓮富里的農夫們對於自己種植的米都有無敵的信心「沒什麼好隱瞞的,是很好的土、很清澈的水、很細心的照顧,這樣煮就很好吃了。」裏物文化 大米缸計畫執行團隊(以下簡稱裏物文化)聊到拜訪花蓮農夫時,他們臉上總帶著篤定而溫暖的笑容,自信滿滿說著。

有機耕作的稻米,就像老麵發酵的饅頭、手工桿製的燒餅或是慢煮熬成的煲湯,是時間醞釀出的豐富層次和甘甜滋味,大米缸計畫的米,其中更添農夫們溫暖純粹的心意,「想要培養好土、讓世世代代永續耕作、看著子孫們吃著天然的農作物、頭好壯壯長大。」裏物文化轉述農夫對永續的期待,每一粒飽滿的米,嚐在嘴裡、甜在心裡。

「要獲得有機驗證,必須要花許多時間轉型。」裏物文化提到:「有機耕作需要花雙倍時間等待、加倍心力照顧,旁人看來是吃力不討好的苦頭,當地的農夫們卻是甘之如飴,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做對的事,也很開心有能力去做。」與農夫聊天過程中,每段發自內心不經意的話,都讓大米缸計畫更有力量、堅定持續做對的事的決心。

原本就正向的人,去做這些事才會持續下去。

「大米缸計畫所有表現方式裡,都不會有人流眼淚的形象出現,我們也不希望參與這個計畫的任何人難過流淚。」裏物文化訴說著,大米缸計畫從來都不想讓人流眼淚,相反的,是想將這份來自東部的美好心意分享出去,讓更多人感到溫暖。

「比起同情,我們更希望每位支持者,是因為農夫真誠的態度與正面的心態而支持他們,他們一直用正面的能量,捍衛這塊純淨天然的土地,為的就是要讓將來的大家,也能看到今日的美好環境,甚至抵達更好的未來。」與農夫們相處的感受,是裏物文化執行大米缸計畫的重要動力來源,「他們一直努力的捍衛這片土地,用他們可以的方式,那我們是不是也能為延續這份美好的正向能量,做一點什麼。」這不僅是單向的施與受,更是一個分享溫暖的計畫、是一份情感的傳承、是正能量的傳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