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缸計畫 一起吃飯 產地辦桌 活動紀實之二

「其實現在的人,很大的問題是,吃飯都當作是消滅食物。」在餐會開始前的分享會,所有與會單位各自分享與大米缸計畫的連結或期待,首先,中國人壽公共關係部的鄧方晴經理跟大家分享了這段話,從好好吃飯的概念,開始分享中國人壽與大米缸計畫合作的緣起。

「好好吃飯可以幫助我們什麼?第一是人會很健康,結合到壽險,壽險就是幫助人們健康地生活、活著,我們都跟人息息相關,大米缸計畫裡有一句話『因為善念的啟動,會讓更多美好發生』這也跟中國人壽期待的相同,我們希望一個善念的轉動,可以幫助更多的人,讓未來更好,我們已經在做第一步,幫助花蓮、台東在地需要幫助的孩子們,讓他們跟我們吃到一樣好的米,接下來我們會做什麼?我們希望幫助中壽的同仁,也可以認識這樣一個台灣在地好的米食文化,希望未來可以跟大米缸計畫有更多的合作。」

「承山幼兒園是由一群對價值有相同想法的人共同創建的,對於價值的守護跟串連,以及善的意念的循環、擴大,我覺得大米缸計畫跟我們一路走來的理念是相近的。」所認同的價值相近,是彼此聚集的原因,但價值如何延伸和落實,才是彼此能夠長久合作、相互支持的關鍵,承山幼兒園創辦人香辰哥的分享,給了大米缸計畫另種視角。

「越來越多的食農教育或環境教育是從課堂上去講的,但我們自己的經驗是,應該是回過來,從年紀小的生活教育開始,尤其幼兒園是很緊密的生活場域,我們不需要教太多的知識,但是我們需要有很多跟社會的互動、很多第一次好的印象,或對價值堅持的想法,周遭的大人或老師怎麼對待我們的小朋友,他們就認為世界應該是這樣子的,我們剛開始只是覺得,吃這件事情可以幫助一些農夫朋友,可是不知不覺,也跟教育結合延伸出更多教案的設計,無論家長或老師的生活習慣,進而每個人的生命,開始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大米缸計畫給我們這樣連結的機會,真的有很多故事在裡面。」

然而,即使同為大米缸計畫中支持者的角色,對自我的定義與期許也各不相同。

「今晚共食的家人晚安!大米缸計畫的善循環,我們會繼續支持,我也希望這個計畫可以再擴張,更大更寬廣。」美居建設業務部行政主任郭力瑜小姐以「家人」為概念,點出了大米缸計畫 一起吃飯 產地辦桌活動的核心,一起吃飯的人,都是彼此在乎的;「愛護一塊土地其實大家都會用說的,可是我們更希望,用實際的行動來支持。」探索廣告蔣明朱總監則以「行動」作為關鍵字,「我們真的只能做這麼多嗎?這是回去之後可以好好想想的。」最後富宇建設陳怡如業務經理則分享關於大米缸計畫「延伸與再創造」的思考。

支持的樣貌多樣,本次「大米缸計畫 一起吃飯 產地辦桌」除了企業支持者、生產者及合作公益單位,也邀請以各自專業支持大米缸計畫的合作品牌一同參與。

以公共性質比例更高的媒體角度思考時,可以如何理解大米缸計畫?「作為媒體人,我們都在想一件事情,今年大家過得好像都不是很好,都有很大的壓力,那我們媒體人要宣導什麼事情?要講什麼事情?我一直在想的是,好好照顧自己,當我們好好照顧自己,當我們友善自己的環境的時候,我們才可以照顧別人,大米缸計畫所做的事情、天賜糧源還有有機農友們所做的事情,就是當我們友善了環境,當我們好好照顧自己的時候,各位就讓更多人也被照顧了。」飛碟聯播網太魯閣之音的主持人林清盛分享,去年六月,首次大米缸計畫一起吃飯產地辦桌後,因簡單善意而起心動念的電台約訪成為擴散漣漪的小石子,漸漸聚攏眾人,成為《身土不二 從吃開始》一書及系列活動的前身淵源。

大米缸計畫與善意、串連、米及米食文化相關,以米的風味與根源探尋為出發點,泔米食堂的劉馥熒店長分享品牌餐廳本身致力的方向,「泔米食堂一開始的主軸,就是希望台灣人更認識產地及物產,我們的計畫是,每隔半年或一年,我們就會跟台北人介紹,台灣有哪些地區種米?不同地區種的米有什麼樣不同的風味?當我們做到花蓮地區之後,剛好遇到裏物文化與大米缸計畫。」

在地品牌的串連,也至關重要,花蓮森山舍的Alex分享:「去年八月份,裏物文化來跟我們森山舍探詢合作的可能性,因為我們是在地的、花蓮的品牌,我覺得我們可以參加這個計畫是非常棒的,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基本上就像大米缸計畫裡所寫:『吃飯是一種選擇,善良也是。』那我希望簡單的事情就是重複做,對的事情就是堅持下去做。」

「從一個計畫到變成一個讓大家記得的品牌,過程中需要很多熱情,也很不容易。一直以來,浩氏設計都需要很快速地提案國內外的許多展覽跟策展活動,認識以來,從裏物文化口中,不斷聽到很多大米缸計畫中的故事,我開始覺得,好像在提每個計畫的過程中,需要增加一些溫度,把我真正想講的故事,用有溫度的方式傳達給我的客戶,我希望大米缸計畫可以永續經營。」從裏物文化早期品牌策展活動開始,就有許多接觸合作的浩氏設計經理Gin,陪伴大米缸計畫從初期走到如今,並於過程中以策展專業鼎力相助。

另一個面向,在合作公益單位心中,大米缸計畫真正有幫助嗎?合作過程的樣貌又是如何呢?

我們從今年甫與大米缸計畫合作的公益單位,勵馨基金會台東分事務所的分享開始聊起。

「我們跟大米缸計畫合作的契機,起源於今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們的服務個案,一直都有吃及物資上的需求,我們一直以來,每個月或每一季都會需要對外募集米,募集米的過程當中,真的是斷斷續續,而且有時候寄來的米也無法掌握品質。參與大米缸計畫,真的可以少一件煩惱的事情,我們的個案可以好好吃飯,社工也比較安心,至少他們可以從身體先開始照顧自己。」勵馨基金會台東分事務所的黃寶玉專員擔任大米缸計畫窗口,每個月彼此聯繫、共同把關食用米的需求量與品質。

「大家願意共同用自己的愛,很用心種出來的米,用正向的循環,作用在我們這些孩子身上,就算桌上菜吃光了,孩子們還是很愛吃大米缸計畫的米飯。」屏東伯大尼之家的何宗平督導則分享孩子們對於有機米的需要、有感及喜愛。

「去年第一次參加大米缸計畫一起吃飯產地辦桌的活動,其實讓我很期待今天可以再見面,這樣一個聚集很不容易,但是是非常輕鬆而且歡喜快樂的,因為我們正在做一件對的事情,就是把愛做分享、看見價值這件事。」身為第一位願意與大米缸計畫合作的公益單位,基督教門諾會花蓮善牧中心已經與大米缸計畫合作近三年,朱玉貴執行長分享一路走來的感受。

「大家應該都知道,社福機構需要募款,當我們面對企業的時候,其實是很緊張的,可是我們卻發現,所有支持大米缸計畫的企業和裏物文化,都對社福機構非常尊重,其實我覺得很感動。能夠被看見價值、還有被接待的感覺,我們當社工會花很多時間去處理問題,處理問題的過程當中,卻很少照顧到自己,與大米缸計畫合作這三年,從一開始到現在,一直很被尊重、很感動,也學習怎麼去看待自己,我們的孩子從過程中也對大米缸計畫的親切有感。」

對於照護者而言,吃飯除了飽足之外,還有更多意義,「三十多年來,大概六百多個孩子在我們手上做安置,社區也有未婚媽媽、受暴婦女的照顧、單親媽媽的就業服務,我們希望她們在跟生命奮鬥的時候,生活適應這件事,可以從好好吃飯開始,所以我們會延長她們待在餐桌上的時間,有時候孩子們受傷了,吃飯的時候,其實她們不知道自己在吃什麼,心裡的重擔很多,可是當我們可以好好讓他們吃一餐飯,吃好吃滿的時候,會發現他們是輕鬆的。」

「這兩三年來,糧食短缺已經沒有,大米缸計畫的目標是有達成的,起碼對於我們基督教門諾會花蓮善牧中心是真正有感受到的,大米缸計畫來看我們,反而是我們被接待,這是很特別的教育,透過吃,也讓我們知道生活上除了吃飽飯,尊重也是可以被執行出來的。」是否真正對合作公益單位有助益,這是所有支持者與農夫夥伴都掛念的,因為朱玉貴執行長的分享,我們才能對於方向更篤定。

最後,從首年「大米缸計畫 一起吃飯 產地辦桌」即參與的花蓮縣無黨籍楊華美議員分享連續兩年參與的感受,「當要堅持一件觀念與價值正確的事情的時候,困難一定很多,我們都願意接受這些困難的挑戰,堅守我們的價值,正確的事情重複做,而且不能停止,這樣做是希望,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都能夠朝向我們期待、理想、美好的人事物去走,我真的覺得一路走來,雖然看似光鮮亮麗,但是非常的辛苦以及不容易,我再次獻上我誠懇的敬意。」

大部分的時間,大米缸計畫身為「整合者」,致力於串連不同角色,因此向大家分享與說明的時間點很多,但在大米缸計畫一起吃飯產地辦桌活動中,所有參與者的「說」才是亮點。

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心情匯聚成同一種願意時,會成為一種難以名狀的溫暖驅動力。
_

大米缸計畫 一起吃飯 產地辦桌|活動紀實之一

大米缸計畫 一起吃飯 產地辦桌|活動紀實之二

大米缸計畫 一起吃飯 產地辦桌|活動紀實之三

大米缸計畫 一起吃飯 產地辦桌|活動紀實之四

延伸閱讀